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查慎行〔清代〕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注释
鸳湖:即鸳鸯湖,一名南湖,在今浙江嘉兴南。
春芜:春天的草地。
岸欲平:即欲平岸。
长水塘:位于浙江嘉兴之南,由杭州、海宁一带山区发源,注入鸳湖。
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市。吴越置秀州,治所在嘉兴。

参考资料:完善

1、 蔡义江.绝句三百首.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293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当时诗人64岁,诗人游春到此,到了晚年,他的心被青春所激动,被乡情陶醉,看到鸳湖的胜景,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蔡景仙.清词鉴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11
2、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080

简析

  《晓过鸳湖》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惠风和畅、春草繁茂的景象;后两句写三日雨晴过后,片片油菜田撩拨着诗人内心的乡情。全诗清新秀丽、沁人肺腑,以情韵取胜,诗中咏赞了鸳湖春来之美,同时抒发诗人对鸳湖、故乡的爱恋之情,非常富有情趣。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首句的诗眼在一“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晓风的催。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诗题呼应,也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地点。他此时身在船上也许刚刚迈出船舱,如果不是清凉沁人的晓风,还不会这么早就挂帆起航。“催”字把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传达出来了。第二句写湖景,描写舟行所见。“绿”字下得极好,和“涨”字结合在一起,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和运动感,那碧色的湖水仿佛就在眼前漾动,晃人的眼睛。水色苍翠,原野才能与之一色,“平”字也才更好落实。用色彩词代替名物词是古典诗词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之一,这里是一个典型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
查慎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103篇诗文  36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六盘山诗

梁联馨〔清代〕

绕径寒云拂步生,巑岏青嶂压孤城。
东连华岳三峰小,北拥萧关大漠平。
山外烟霞闲隐见,世间尘土自虚盈。
劳人至此深惆怅,樵唱悠悠何处声。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眼儿媚·咏红姑娘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清代〕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余生书

戴名世 戴名世〔清代〕

  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